5月8-9日,菏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团到菏泽市定陶区和菏泽鲁西新区开展主题创作采风活动,用实际行动、用文艺方式,践行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菏泽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耀亮,中国作协会员、菏泽市作家协会主席赵统斌带队,来自市直及各县区作协会员30余人参加活动。
菏泽市定陶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艳玲,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区社科联主席贾海明,区文联党组书记、主席董攀峰,区文化馆馆长潘东升;菏泽鲁西新区党工委委员苑涛,鲁西新区办公室主任、岳程街道党工委书记刘自坤,办公室副主任姜玉鹏,区新闻宣传部部长赵忠宇等陪同或参加相关活动。
采风团一行先后到定陶区黄店玫瑰园、汉墓、法源寺、马集镇史馆、官堌堆、仿山、戚姬寺、范蠡墓、梁王台、博文实验学校,到鲁西新区凝香园、鲁西新区黄河民俗博物馆、冉仲弓祠、菏泽现代医药港、菏泽牡丹园、杨湖酒业等参观学习。见证“玫瑰情缘 执手相约”定陶区第三届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体婚礼;观看2025年菏泽市移风易俗小戏小剧和曲艺作品巡演;在汉墓、法源寺、官堌堆、戚姬寺、范蠡墓、梁王台、冉仲弓祠等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时代的变迁;到菏泽现代医药港了解新区产业布局、发展动态、智慧园区、药物大数据中心建设、物联网应用推广、科研成果和未来规划;到黄河民俗博物馆近距离感受鲁西南地方民俗文化的丰厚底蕴和内涵。通过听取介绍、实地参观、交流沟通等方式领略定陶区和鲁西新区风光之美、精神之美,亲身感受乡村振兴,文明乡风和淳朴民风,了解两区的风土人情、民俗民风等独特的文化的魅力,探寻堌堆、古寺和遗址遗迹,参观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瞻仰红色教育基地,体验新时代文明实践,看经济翻天覆地的发展与变化,这些都将成为采风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和创作源泉。
参加活动的作家都表示这次采风收获满满,一定要从始至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聚焦时代主题,坚守人民立场,秉持家国情怀,坚持守正创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转化采风成果,讲好菏泽故事,精心创作出反映时代变化的优秀文艺作品,为菏泽精神文明建设贡献文艺力量。
活动旨在通过组织现场采风,进一步探索菏泽市的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创作一批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将两区优秀文化资源和发展成果广泛传播,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层次地融合,助力文旅产业提升,推动菏泽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黄店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东10公里,素来具有种植玫瑰的传统,并已形成富有特色、底蕴丰厚的玫瑰文化。传统黄店玫瑰栽培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范蠡为西施建造的花园即栽植有黄店玫瑰。而有史料考证的资料记录黄店玫瑰栽培始于公元前一年即西汉平帝元始5年,后开始形成规模于明清,清末已达上千亩,并享有盛名。采收加工远销到江南、日本京都、南洋等地,朱庄村还保留有同治年间的玫瑰园。2003年,全国盐碱地绿化开发协作组对全国玫瑰资源曾作全面调查,确认黄店镇玫瑰种植培养面积居全国各乡镇之首。国家相关部门把黄店镇命名为“中国玫瑰第一镇”。2021年7月8日通过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黄店镇从事玫瑰产业者30000余人,从业农户9000多户,玫瑰种植培养面积达2万亩,已形成了朱庄、吴庄、何庄等多个集约化、产业化生产基地,生产的玫瑰系列新产品享誉全国,年产值达6亿元。
定陶王墓地(王陵),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马集镇大李家村西北约2000米,是汉朝时期的古遗址。
定陶王墓地(王陵)至少包括3座大型汉墓,其中最大的是一座大型积沙“黄肠题凑”墓葬。 墓葬现存封土分两部分。核心部分位于墓室上部,呈三层台基式,逐级上收,平面基本呈方形;外围铺以斜坡式堆筑夯土封护。从夯窝判断,所用工具为平头夯具,有的是集束棍夯,有的成排成列夯筑。2010年秋,对定陶王墓地(王陵)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竹笥一个,竹笥用丝织品包裹缠绕,里面叠放着一件深色的汉代丝质女性长袍,长袍背部缝有一块玉璧,长袍和玉璧保存基本完好。定陶王墓地(王陵)黄肠题凑墓葬是中国考古已发现顶级规模、规格最高、结构独特、保存最完整、最具典型性代表意义的一座汉代黄肠题凑墓葬,是黄肠题凑葬制发展到最为成熟的晚期阶段的典型代表,是研究西汉帝陵的唯一实体标本。其复杂的墓葬结构、建筑的考究都反映墓主身份至少属于王一级的墓葬,又明显高于以往发现的同时期汉代诸侯王墓的规格,这对于推断墓主人身份和定陶王室与西汉王朝的关系具备极其重大的价值,对研究汉代“黄肠题凑”葬制葬俗更是宝贵的实物资料。
2013年3月5日,定陶王墓地(王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源寺,位于定陶县马集镇郭庄村南300米处。遗址呈堌堆状,南北长400米,东西宽200米,高3米。采集标本有盆、罐等陶器残片,文饰为粗细绳纹,陶质为夹砂和泥砂两大类,文化性质和年代初定为商周、春秋、战国至汉代。
法源寺,据《山东通志》载:“山南即旧州治(左城),岗阜连属,林木交映。”当年寺院高大宏伟,古树参天,林木成荫,风景宜人。春秋左丘明父葬于左山。后人有“前贤磊落在春秋,爽气葱茏曜帝邱。太史已随山木古,残阳犹照左山头”的诗句。“左岗林樾”成为定陶古八景之一。
据载,古刹历史可追溯之隋代,时称法源寺,至唐改龙兴寺,北宋时称兴化禅院,因其位置位于春秋大家左思明所葬之地左山,亦被称为左山寺。法源寺历史有名原因有二,一是寺内藏有佛教圣物定光佛舍利,源于隋文帝杨坚时期;二是唐代高僧赵州和尚从谂在此落发出家,成为了临济禅宗奠基之人。最为兴盛当数北宋,仁宗皇帝亲自下诏,扩建兴化禅寺,重建定光佛舍利塔,并御书塔名“宝乘”。
马集镇史馆,包括马集记忆馆和乡村记忆馆,是定陶区马集镇的重要文化设施,大多数都用在党员教育和红色文化宣传。
马集记忆馆于2022年11月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是党员教育、红色文化宣传和廉政教育的主要阵地,马集记忆馆通过声、光、影等形式,记录了马集人民在党领导下的奋斗史,展示了人文马集、红色马集、改革马集、振兴马集和未来马集等内容。展馆还着重诠释了新时代伟大变革、党和国家事业新部署以及农业现代化历程1。此外,展馆还通过“口述历史”和影像再现的形式,回顾了马集的历史事件,如1977年推行的“五定一奖”责任制和1980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官堌堆遗址位于定陶城区西北6.3公里,仿山镇姜楼村南400米处。《史记·高祖本纪》:“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甲午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刘邦当年正是在今定陶区仿山镇姜楼村一个土丘之上举行的开国大典。这座曾见证过历史那一伟大时刻的土丘,至今依然高高耸立在鲁西南的大地上,当地的史料一般都称它为“受命坛”,鲁西南当地的百姓认为,刘邦在此登基做了大官,所以千百年来又风趣地一直叫它为“官堌堆”。官堌堆高6米,总面积近2900平方米。是当年大禹治水之前,先民为躲避洪水居住的地方。
公元前203年,刘邦战胜项羽,平定西楚,回师定陶,曾在此召开八王会议。公元前202年正月,梁王彭越、楚王韩信等七王联名请求汉王刘邦登基称帝。是年二月初三,刘邦在此堌堆上,举行了登基大典,故此堌堆名官堌堆,又名受命坛或即位坛。
这里不但是汉代的发祥地,同时还是一处珍贵的堌堆型古聚落遗址时代跨度大,文化发展脉络清晰,文化堆积保存较完整,丰富了鲁西南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序列。1992年6月12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仿山,系周代诸侯国曹国历代国君墓地,因其突兀如山,故称仿山。在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西北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定陶县志》载:“仿山在县西北十二里,层阜隆然,古曹国葬地,积壤之高,仿佛如山,自曹叔振铎至伯阳二十五代并祠焉”。
曹国历代国君为显示其经济实力和政治权势,将其墓地不断地封土加高加大,逐渐形成了“崇三十丈,延环百里”的高阜。仿山由东、西两山组成。东山是曹国首位国君曹叔振铎至末代国君伯阳的墓地,西山是曹叔振铎的次子卞和(卞城王)及其后代的墓地。两山占地面积3.82公顷,两山之间有一宽50米的峡谷,俗称阿谷,在定陶有“阿谷停云”的美丽传说。仿山东侧是仿山湖。
据载,秦汉开始建祠,唐宋陆续建庙,连续40余座,至晚清时尚在,原山势陡峭,苍松翠柏遮天盖地,楼台殿阁隐于其间,方圆800余亩,南有仿山河,东有仿山湖,景色宜人,后来由于历史等众多原因,常年失修,庙宇倾废。80年代末,来自附近几省的信众,在家居仿山附近的朱慎明老人带领下,又集结仿山,化缘募捐,先后修复了百神殿、玉皇阁、大王庙、泰山庙、祖师庙等,占地58亩,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95年被县列为仿山旅游开发区,97年依照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通过治理整顿,仿山庙宇正式被省政府批准为道教活动场所。
戚姬寺位于山东菏泽市定陶区城东北十二华里。戚姬为汉高帝刘邦的爱妃,刘邦死后戚氏母子被吕后所害。相传汉文帝即位后建祠庙纪念戚夫人,后世称之为“戚姬寺”,占地面积五十亩。戚姬寺遗址于2006年12月7日入选“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范蠡墓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2013年被列为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史记》载:春秋末期,范蠡助越灭吴后, 辗转至陶,“以陶为天下之中”,遂在此定居经商,“十九年间,三致千金”,被后人尊为商祖,死后葬于陶。即定陶区往东北走5华里一个叫崔庄的小村落。穿过一片田地,往村北再走200米,有一土冢,即为范蠡墓。
彭越修筑土台,在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滨河街道。2013年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末,彭越曾在定陶招兵买马,聚众纳士,修筑土台于此。后伐楚扶汉,受封梁王,故曰“梁王点将台”,简称梁王台。今台高五米,长五十米,宽三十五米,面积为一千七百五十平方米。
定陶博文中学创建于2001年,是菏泽市顶级规模,档次最高,全封闭寄宿制民办普通完全中学,也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我市唯一的实验学校。学校位于定陶区城东丰路北,占地140余亩,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总投资7.2亿元,可容纳120个教学班,6000名学生。学校硬件设备一流,环境优美,办公设施先进。教室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一体机,教师公寓、学生宿舍全部配备了中央空调;多媒体教室、图书阅览室、高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心理咨询室、多功能报告厅、音乐、美术专用教室、形体训练室、钢琴室、书法室、录播室等各种功能用房齐全;学校建有400米标准化塑胶运动场,高档游泳馆、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网球场等,为师生提供了高品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凝香园是菏泽四大牡丹园(曹州牡丹园、中国牡丹园、古今园、百花园)之外的另一个比较著名的牡丹园,是我国古代北方八大名园之一,又名何家花园。位于菏泽鲁西新区岳程街道岳楼社区,座西朝东,正门口内侧不远处,一座三米多高的石碑矗立在牡丹园中,原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何鲁丽手写的“凝香园”被刻在石碑上。据考证,隋唐时代就有此园,正式建于宋代,宋代此园名叫“东皋园”,是曹州府第一游览名胜。元朝时蒙古族袁姓占据此园,取名“正春园”;后来袁家败落,明万历年间,御使何尔健将“凝香园”买下,成为此园的第一任主人,又称“何园”。这期间,何尔健四处为官,几乎无暇顾及这个园子。作为家中长子的何应瑞就担负起管理园子的重任。此时的凝香园内也是奇花异草美不胜收,但惟独牡丹品种较少,而何应瑞对牡丹却情有独钟,他就四处收集牡丹品种,并亲自栽植在园内。著名的“何园白”、“何园红”牡丹,为此园所出。该园有铁拐李变驴毁花缸、神蟾烧井、吕洞宾送友人留仙足石、卧虎石、仙药坑等神话传说。
明代御史何尔健,即何家花园的园主。为官清正、刚阿,被誉为“铁面御史”,韩国境内至今还留碑纪念。何尔健之子何应瑞,任明代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工部尚书。何应瑞辞官司回乡后,在此园写下七律《牡丹》。中国著名教育家何思源先生常自称“曹州府人”,何思源祖上曾出过多位进士,到何思源父亲一代,家道中落,但仍书香不绝。何思源先生长子何方华,成都大学教授。生于何庄,因自幼在此长大,对花园感情浓厚,在世时曾多次到花园作画。何思源先生女儿何鲁丽,民革成员,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何家花园历经岁月的沧桑嬗变,由于历史的、自然的、人为的等多方面的因素,使这座千年古园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但仍然保存着诸多有价值的东西:何家花园现存留40余亩,其景观大致分三大部分:何家祠堂、何家碑林、名贵牡丹、奇花异草。何家祠堂内陈列摆放着何氏自明朝以来在朝为官者的灵位及画像,何家碑林为何氏墓地。何家花园内现存留腊梅、桧柏等名贵花草树木,园内曲径通幽的石板小道仍依稀可见。
近年来,通过深度挖掘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何家花园以家族文化为切入点,将传统廉洁文化融入现代社会治理,打造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园内的廉洁文化景观小品、家族实物展示等方式,为党员干部提供了生动的廉政教育素材,强化了廉洁自律意识,这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做法,不仅提升了廉洁文化的传播效果,也为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提供了有力支持。
位于鲁西新区巢湖路199号丹阳街道原姬庄社区院内,总占地5000多平方米,其中,馆建面积1160多平方米。2024年5月由市文旅局核名,鲁西新区文化卫生中心主管,2024年10月已申报省级博物馆备案。
博物馆以黄河文化为主题,设有农耕文化、生产生活、衣食住行、武术、万家灯火等10多个展厅60多个展台(柜),院内复原建设黄河古村落磨、碾、石磙、牛槽、旱井等民俗文化广场。陈列各类老物件5000多件,有1947年刘邓大军度渡黄河挺进大别山使用的渡船,有豫剧大师马金凤剧团曾经使用的油灯,有武术大师杨士文生前使用的大刀。其中,从汉代到上个世纪60、70年代铁质、铜质、木质、陶质、玻璃等各种灯具、烛台300多个,堪称全市乃至全省第一,留住了黄河乡音乡愁,保存了黄河村落记忆、保留了黄河乡土风情。
姬庄社区下辖区党庄新村、花城小区、橡树湾、领将帅府、星月绿城、江南里等6个小区,人口2万多人。2017年以来,随着城市化和棚户区改造加快,丹阳街道已消失了18个整建制村庄,为留得住乡音乡愁、保存村落记忆、保留乡土风情,丹阳街道党工委在姬庄社区老院内建村志馆、党建馆各一处。目前,姬庄社区建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大厅、“嵌入式居民健康素养”活动中心、“妇女儿童之家”“ 花城巧姐手工课堂”、党员活动室、科普馆、社区文化广场等。
冉雍,字仲弓,生于公元前522年,与其兄长冉耕、弟弟冉求同列于孔门十哲,并誉为“一门三贤”。孔子对冉雍的评价极高,战国时期的荀子对他也极为推崇,把他与孔子相提并论,赞其为“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的大儒,足见其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崇高地位。先贤冉子仲弓庙始建于汉高祖时期至明代曾多次重修维修,是供奉孔子弟子冉仲弓的庙宇,原有广连门、二道山门,东西两庑大殿,启贤殿等建筑,现仅存有大殿一座。
碑记:祠内的碑记由万历年间曹州知府周鼎书写,“先贤冉仲弓故里”七个大字字迹工整,展现了书法艺术的高超水平,其中贤字、弓字书写写法只有明朝期间才会这样写。在文革年代,碑记曾被损坏,冉氏家族分块保存,在1984年得以重新堆砌,历经沧桑却依旧矗立,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楷树:大殿东南方有一株象征着尊师重道的大楷树(又名黄连木),相传为冉仲弓五十五代孙冉瞻由曲阜孔林移来手植,落叶乔木,木质黄色,坚硬细致。其干高5米,围3米、直径1米多,地面至树顶高27米,冠幅14米,树龄已有800余年,树龄如此长的楷树,北方仅此一颗。现仍枝茂叶繁,形如巨伞,楷树有瘿,可以为器。这棵楷树象征着尊师重道的精神,成为祠内一道独特的景观。
大殿:始建于汉武帝年后,其面阔,进深三间五架梁带前廊,黄绿琉璃瓦,歇山顶,坐北朝南,大殿正中神龛供奉冉雍(字仲弓)、冉耕(字伯牛)、冉求(字子有)三冉塑像,东西暖阁供奉冉孺(字子鲁,冉求长子)、冉季(字子产,冉雍次子),牌位世谓孔子弟子一门五冉三贤,该庙系菏泽市较早的一处古代建筑,史称济阴(菏泽)儒风甲天下,冉庙就是这一成语的最好注释,它不仅仅具备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而且对研究我市儒学的渊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该项目位于菏泽鲁西新区起步区,是2020年山东省重点项目,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280亿元。项目是菏泽集全市之力打造的专业化服务、集群化发展、开放共享的生物医药产业大平台,重点布局医药研发孵化、知识产权交易、药物制剂、药物合同研发生产、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总部等业态。
项目于2020年8月份开工建设,目前医药港(上海)离岸创新中心、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产权交易中心、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总部基地等服务平台已建成投用,与山东大学共建的药物研究和安全性评价中心已完成主体工程。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交易中心已登记入住交易主体500余家,拟交易品种8000余个,是全国首个药品生产文号专门交易中心。平台已签约北京科信必成、北京康辰、华药华坤、近岸蛋白等项目54个,合同总投资过160亿元,引进药品文号200个。累计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12个,占全省同期核发许可证数量的五分之一。备案创业投资公司17个,基金总额超20亿元。近岸蛋白、简道制药、知和大药厂、鸿泰制药、泽宇生物、步长启航药业等10个项目陆续建成投产,累计入库税收6亿元。签约项目全部达产后,年可实现出售的收益300亿元。
位于菏泽鲁西新区长江东路陈集镇境内,德商高速菏泽新东出口东临,菏泽牡丹机场西4公里处。园区始建于2019年,由中科农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级林业乡土专家、菏泽市牡丹种植协会会长、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王志伟先生主导建设。项目占地400亩,总投资1.6亿元,是一座集牡丹科研、种植、旅游、文化推广于一体的现代化花卉基地。
园区所属的中科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实力丰沛雄厚,科学技术创新成果显著,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荣誉,拥有国家级和省级牡丹种质资源库,是菏泽市牡丹种植协会会长单位,并有成熟的牡丹、芍药景区规划建设、养护、宣传、运营的丰富经验。
菏泽牡丹园以“科技引领,国际视野”为经营理念,依托中科农林科技有限公司优势,与中科院、北京林大、山东农大等科研机构和院校合作,组建专家科研团队,致力于牡丹基因重组、杂交育种等前沿研发技术,打造了百年牡丹园、牡丹种质资源库、牡丹科研中心、芍药观赏基地等核心板块。园内种植牡丹品种368个、芍药品种156个,现有中原牡丹古树涵盖30余个稀有品种,保有量位居全国首位,天竺牡丹(进口大丽花)及新品种培育技术和面积全国领先,同时园内种有欧洲木绣球、紫藤、雪萝、欧洲月季等花卉,形成了四季有花的生态景观。
为提升游客体验,园区逐渐完备服务设施,增设“爱心”、紫藤长廊、夫妻牡丹等拍照打卡点,投资80万元建设全免费亲子乐园,配备网红秋千等20余项游乐设施,营造了亦趣亦乐的亲子互动空间。菏泽牡丹园不仅是旅游胜地,更是中科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始终践行社会责任、热情参加乡村振兴、努力传播牡丹文化的重要载体。园区推出70岁以上老人和现役军人等群体免费入园政策,年安置接纳就业7000多人次,连续多年参与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活动,为推动行业技术交流与创新、助力乡村振兴与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菏泽牡丹园项目的落成,为菏泽增添了一处新的牡丹主题观光景点,年可接待游客200万人次,为助力菏泽牡丹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牡丹观光布局、深度开发牡丹资源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站在新起点,菏泽牡丹园将以“国际花卉基地”为目标,深化产学研合作,拓展海外市场,推动牡丹产业全球化,为菏泽“中国牡丹之都”品牌注入持久活力。
公司成立于2004年7月,占地80亩,窖池500余口,年生产优质纯粮固态白酒700余吨。公司是菏泽一家规模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纯粮酿酒企业。公司的理念是:坚守老传统、只做纯粮酒、产品绝不添加香精香料及酒精,以还原一杯真实的中国白酒为己任,打造小而美专而精的纯粮固态白酒基地,公司的目标是把杨湖酒打造成中国白酒中的拉菲。
目前杨湖酒业生产有芝麻香型和浓香型两大系列白酒。杨湖酒以优质高粱、大米、玉米、小麦等为原料,采汲地下550米深层水作酿浆。从产品研发到推介、从原粮筛选、入池发酵、匠酿陈贮至成品罐装,杨湖人都始终以近乎苛刻的标准做生产操作。正是杨湖人秉持对酒品的严格要求,成就了杨湖美酒的品质高雅的品位。
杨湖芝麻香系列白酒,工艺凝聚酿酒大师智慧,集传统酱香、浓香、清香三大工艺精髓于一身。采用高温堆积、高温发酵、高温蒸馏、分级摘酒、长期贮藏、精心酿制而成。具“芳香馥郁、幽雅细腻、醇厚丰满、芝麻香突出”之风格,兼酱香之细腻,浓香之芬芳,清香之典雅。饮用舒适、幽雅、高贵,别有一番神韵,真可谓“博采众长酿玉液,自成杨湖芝麻香”。杨湖浓香型系列白酒,秉承传统浓香型白酒老五甑工艺,应用先进生物技术匠酿陈贮而成。此酒具有“窖香浓郁、绵甜爽净、回味悠长,不上头、不干喉”等典型风格。
杨湖酒业通过20年的发展,先后获得“菏泽市市长质量奖”、“山东老字号”、“中国白酒酒体设计奖”、“食安山东食品安全示范企业”、“山东省工业旅游企业” 、“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山东省个体私营企业党建百强品牌”、“山东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示范点”、“菏泽市党史教育基地”“菏泽市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菏泽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菏泽市基层党建红色品牌创建工作示范点”,被菏泽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牡丹区委党校、菏泽市社会主义学院授予“教学调研基地”、 “北方酱酒11765”和“创新芝麻香”荣获中国食品制造业科技奖”、“山东省白酒大师工作室”等荣誉称号,连续八年上缴税收超1000万元,累计1.1亿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