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养殖泥鳅的水塘,有四五亩大小,水面上罩着防鸟网,池塘旁边还建有一座用于看护的小房子——这里就是赵金红的上班地点,也是他的创业基地。
养泥鳅是赵金红的一项主业,他兼营11亩的水面养鱼,另外还种有3亩多的责任田,冬季农闲时再打打零工,一年的收入很不错的。而回顾过去的10年中,赵金红经历了“下岗再就业—再次失业—创业养泥鳅”的致富过程。
赵金红养泥鳅的池塘,原是村子里的一片低洼地,是他用挖掘机挖出来的。泥鳅塘边的小房子是他的“值班室”,除了回村子里的家中吃饭,几乎所有时间他都呆在小屋子里看守池塘。
早些年,赵金红给在市区一家建筑公司开汽车,后来因为清理用工,就失业回家了。2002年,他到镇上的一家中外合资的餐具厂做工,每个月有600元固定收入,不料几年之后厂子倒闭。
失业回家后,赵金红琢磨着总该“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偶然的一次机会,他在报纸上看到养泥鳅可以致富的文章,决定尝试着养泥鳅。说干就干,他一个人到连云港墩尚镇向养殖户请教如何养泥鳅,一连去了8次,每次去都待上好多天。
2010年初,赵金红放养了2500斤泥鳅苗,但由于泥鳅苗的价格贵、饲料价格也高,加上养殖技术还不成熟,第一年卖掉泥鳅后只算保住了本钱。分析不成功的原因,他认为主要是泥鳅苗的选择上有问题。
赵金红第二年专门购进黄板鳅苗,并钻研养殖技术,终于打了一场“翻身仗”:去年扣除成本净赚5万多元!“今年我进了4500多斤的黄板鳅苗,预计年产量可达1万多斤,出售的收益估计可达到20万元左右,净赚将超过10万元。”
随着增收渠道慢慢的变多,赵金红如今的收入来源不光是养泥鳅一项。在他家门口,有一个11亩水面的鱼塘,养有青、草、鲢、鳙等多种家鱼。他一年可从鱼塘里“捞起”1万多元收入。此外,冬季泥鳅不吃食,赵金红就近在上党、上会一带做建筑小工,一个冬季又可挣到8000多元。
“我家还种有3亩多地,种植些水稻、小麦、玉米、黄豆、蔬菜等农产品,一部分当作自家的口粮,另一部分可当作养鱼的饲料。”
赵金红今年48岁,女儿已经出嫁,家里还有父亲、妻子,过不了多久即将迎来孙辈的出生。“通过多种经营,增收的渠道多了,日子也越过越富裕了。”赵金红对能过上如今的好日子,有一种满足感。
赵金红家是两层的小洋楼,单门独院。虽是1993年建造的房子,但室内外装潢还是近几年收入增加后才进行的。“以前我想买摩托车买不起,现在买起来了;以前我想买空调买不起,现在买起来了……我的愿望一个个都实现了,积累起来就是现在的好生活。最近,我还想买一辆小汽车,出门办事时也气派些,派得上用场。”赵金红笑眯眯地说。
赵金红认为,过上好日子,亏了有党和政府的富民好政策。他一一列举自己从一个个含金量高的政策上获得的收益:“创业要贷款不像过去那么难了,由村委会担保,贷个两万块钱不成问题;看病有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每年个人只要交100元,就有医疗保障;国家推出了‘家电下乡’买电器节省了不少钱……”
“有了好的政策,就要靠自己的双手、靠动脑筋搞好创业,才不负了这样一个好时代。”赵金红对自己的创业路有了新计划。“现在泥鳅亩产量在3000斤左右,而密度养殖一亩产量可达1万斤。我正尝试密度养殖,提高亩产量,成功后就将养殖面积扩大到30至50亩。我还准备成立养殖泥鳅的合作社,已有多位农户和我商议此事,到时候就能带动周边村里更多的农户养泥鳅发家致富了。”
再过一个多月,袁义兵种植的四五十亩桂花就要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气了。在天王镇唐陵村,袁义兵被称作“桂花大王”,他种植的桂花,不仅“墙内”开花,更是“香飘”上海、广东、福建、山东等20多个省市。如果是住在万科、碧桂园等小区的市民,说不定小区里的哪棵景观树就是出自他的栽植。
多年的风吹日晒,让袁义兵看上去黝黑壮实。今年47岁的他,年轻时跑过10多年的运输,年收入在2万元左右。“那时候主要是帮朋友开车拉苗木,看到他们赚得挺多,自己也想试试。”2001年,袁义兵想在致富上“再上一层楼”,于是就这样开始经营起自己的苗木生意。虽然是地道的农民出身,可这苗木经营不同于普通的农业,前期的投入非常巨大,不说土地的成本,一棵精品树苗贵的就要上万,这让袁义兵不敢轻易投资,他就想了个折中的法子,先不种苗,只贩苗。
“其实就是‘二道贩子’,人家一个电话打过来要苗木,我再和常州那边种植苗木的联系。”别看苗木销售价格可观,中间环节的利润却非常薄,一棵苗木只能赚百十元钱。“但比起跑运输还是要赚得多一些,一年能挣到七八万。”
2003年,袁义兵开始经营苗圃,从外地采购大苗在苗圃上培植。一直到2007年,他的苗圃面积一直在十多亩左右。说起始终没扩大苗圃规模的原因,袁义兵直言是“怕”,“又怕找不到市场,又怕病虫灾害,所以一直是小打小闹。”
转变发生在2008年,当时唐陵村成立了华安彩叶苗木合作社,组织发展村里的苗木种植和销售,当时只有15人加入合作社,袁义兵就是这里面之一。“当时不少人都担心,没有市场怎么办,销售不出去怎么办?那时候我刚入的党,又搞了几年的苗木生意,村党支部也做了我很多的工作,我就成了第一批的社员。”
对于加入合作社的疑虑,很快被特色产业带来的效益打消了。2009年,村里流转土地150亩,投资近700万元,建设第一期苗木交易市场;去年又成立了镇江市首家苗木商会。在此期间,袁义兵确立了以桂花种植为主的业务。很快,他自己的苗木公司也成立了起来,同时由村里做担保,袁义兵还从银行获得了50万元的贷款,扩大了生产规模。
现在,袁义兵已经从原来单一从事苗木贩运向产业化、规模化转变。“大苗现在有四五十亩,小苗也有一二十亩,高档的精品苗木就有800多棵。”伴随着规模的扩大,去年,袁义兵苗木种植的纯收入已超过百万元。
“现在我们都有网站,外省客人可以网上订,再上门看。他们认可后,我们就可以定向培植。”袁义兵说,村里还会邀请南京林业大学的教授来培训,讲授一些病虫害防治的知识。
袁义兵的家就在苗圃旁边,秋天一到,在家里就能闻到桂花的阵阵香气。“桂花是很清淡的香,多闻都不腻味。”袁义兵的生活是慢慢的变好,家里有一座两层高的小楼,有一亩多地。院子里还有一个小水池,旁边种着一些紫薇花,十分雅致。这两年,家里面还添置了一辆私家车。儿子结婚后,袁义兵夫妇又在句容市区买了一套三居室。
“现在工作其实是在村里,儿子给我打副手。”虽然雇用了一批固定工人,但在盛夏苗木养护期,袁义兵经常要在高温下修枝修条,对此,他已经很习惯了。致富后,袁义兵也想着能帮别人一把,他每年给村里学校、贫困户、红十字会捐款一两万元。
“要不是村里建合作社、建商会,带我们大家一起发展,哪会有现在这样的生活啊。”如今,唐陵村正在建设苗木市场二期工程,流转土地200亩,投资1000万元,今年年底将竣工运营。袁义兵也打算借这个机会,继续做大做强自己的苗木生意,让自己“桂花大王”的名号传得更远、名气更响。
● 2003年:市委下发《关于我市促进农民增收改革和政策措施的报告》文件
● 2005年: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逐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 2006年: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 2008年: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强农业基本的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实施建议》和《关于推进“百企百村百亿”行动的实施建议》、《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施建议》等文件
● 2009年: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快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建议》。意见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坚持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统筹城乡发展,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努力开创镇江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
● 2010年: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快速推进新市镇建设的意见》和八个配套文件,以及《镇江市农业现代化工程实施意见》等文件
● 2011年: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实施农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的意见》、《关于加强村级“四有一责”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意见》说,为认真贯彻江苏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和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快速推进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确保到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达到23000元,实现五年倍增目标。
● 2012年: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强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根据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结合镇江实际,2012年全市“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加强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加快“三农”转型升级,坚持集镇城市化、产业园区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四化”同步,提升“三新”建设水平,逐步的提升农民幸福指数,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为全市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