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硬化的道路通向各家各户,一座座新建的住房错落有致,一排排蔬菜大棚整齐划一,一个个富民产业相继落地……作为曾经的全省二十个极贫乡镇之一的紫云自治县大营镇,脱贫攻坚号角吹响以来,全镇党员干部群众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撕掉了千百年来的贫困标签,消除绝对贫困。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9月4日,大营镇妹场村村支书李正军来到脱贫户张友弟家,对其家庭经济收入、就业、生活状况等详细了解。
“喝的是自来水,出门就是公路,两个孩子在外务工,一年可补贴家里好几万元。现在的日子,可比以前好太多了。”张友弟笑眯眯地说。
“为防止返贫,我们定期都会对脱贫群众进行常态化走访监测,如发现脱贫群众存在就业、就学等困难,因户施策予以及时帮助。”李正军说道。
近年来,大营镇不断健全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及时有效化解返贫致贫风险。该镇现有脱贫户2539户11048人,其中监测对象103户414人。
今年,大营镇设置综合协调、产业项目、就业保障、住房保障、教育保障、医疗保障、供水保障、厕所革命和督促问责等9个工作专班,由镇党委班子成员担任专班长,各司其职为持续打好宜居乡村创建、遏制乱占耕地建房、农业产业提质升级、农民收入提升、“3+1”保障和厕所革命等五个攻坚战提供组织保障,有效提升党员干部为民担当意识,进一步增强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助民增收的路上,大营镇打哇坪村正依托该村种植的1000多株紫茶树发展特色茶产业。
“去年,我们栽种了50亩紫茶苗,并培育了30多万株茶苗,栽种的茶苗长势较好。”打哇坪村村支书王帮周说,下一步,他们计划栽种500亩紫茶。
近年来,大营镇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助民持续增收。
“把兔子养殖好了,我们才有钱赚!”金龙村肉兔养殖基地饲养员杨米妹说,自2018年以来,她就一直在这里饲养兔子,这份工作改善了家庭经济状况。
“目前,金龙村肉兔养殖场现有存栏种兔1308只,后备种兔130只;待出栏肉兔1340只,兔仔3100只。”大营镇党委书记许川说,肉兔产业由镇级平台公司统筹,虽然只解决了4名脱贫群众就业,但通过技术指导带动了10多户农户成为了肉兔养殖大户,每户养殖肉兔1000只至3000只。
种草养牛是大营镇带动农户增收面最大的产业,该镇6000亩菌草全部是农户自己种植,每年收割3季菌草卖给镇级平台公司养牛。
许川说,今年大营镇引进安顺众鑫牛源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和贵州嘉禾香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分别出资1040万元和1000万元入股成立SPV公司,以统一牛源、饲料、技术、管理、销售,形成以“现代养殖小区+公司”模式来壮大养牛产业。目前,该镇妹场村养牛场和芭茅村养牛场共培育有300多头繁殖母牛,计划本月补栏一批育肥牛。
沿尅白公路进入星进村,弯弯曲曲的柏油公路两旁,一株株桂花树绽放出花香,寨子干净整洁,一栋民房上挂着的小簸箕上写着“秀美小镇 宜居大营”几个醒目大字。
“以前交通不便,培育的桂花苗有价钱但运出难,现在交通四通八达,我每年除了利用扦插技术培育几千株桂花苗卖外,还在镇上开设了一个五金店,基础条件好了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大营村村民杨昌学如是说。
“今年,我们在持续推进宜居乡村建设中,把星进村和芭茅村作为宜居乡村示范村来打造,由政府部门出资采购水泥、沙子等原材料,采取以工代赈方式请脱贫群众来干活,既增加了脱贫群众的收入,又美化了村庄。”大营镇党委副书记张国超如是说。
自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活动以来,大营镇紧紧围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农村垃圾治理等方面开展工作,通过广播、横幅标语等积极宣传,引导村民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文明意识,努力营造共同建设美丽家园的浓厚氛围。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放眼望去,如今的大营镇,一幅诗意栖居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