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235根白杨树被村里砍了,请帮我讨个公道。”近日,在外务工的随县环潭镇煤炭坡村村民李宗海电话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投诉。
记者驱车来到煤炭村,村支书王冲出示了自然资源部门下发的耕地流出整改卫星图斑(编号P1BH7365),这块地属永久基本农田,砍树是耕地流失整改举措。“补贴了一千多块才同意砍树,帮他在田里种上芝麻,但他总是不满足,也不管地里。”
今年是全国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首考”之年,省委、省政府向党中央、国务院签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状,将责任层层传导压实,实施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一票否决,坚决守住我省耕地保有量6925.25万亩和永久基本农田5950万亩的两道红线。
湖北作为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发祥地,在耕地保护的过程中如何维护“李宗海们”的利益?让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与高水平安全“和谐共生”,请看记者的调查。
“十多年前,镇政府召开大会鼓励我们在耕地上种树,现在为什么又要我们砍树?”李宗海问。
“因为国际环境变了。”华中农业大学公管学院院长柯新利说,“十多年前鼓励农民进城打工,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现在俄乌战争、中美博弈等新形势下,保障粮食安全是我们一定要要守住的底线个粮食主产省之一,近年来不断压实耕地保护责任,2023年以来找回耕地144万亩。
2023年11月,自然资源部下发随州市耕地流出疑似图斑11.42万亩,其中随县就有9.33万亩,85%都是在耕地里栽树,李宗海的3亩地就是这里面之一。“县政府投9000万元,对照卫星图斑一个一个整改,9.33万亩全部整改完毕。”随县县长刘伟说。
“还是种树好”。李宗海算了一笔账,粮食一年种一季,一亩收入也不到600块钱,在田里种杨树8年成熟,一亩收入8000多元,还不耽误外出务工。
“耕地利用目标出现差异”,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孔祥斌说,国家要保障粮食安全,农民要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地方政府要做的就是把这两个目标协同。
李宗海一直在武汉打工,村里把他家的3亩地种上了芝麻,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耕地面临再次撂荒的可能。
“收回来的土地必须整理成大田、好田,租给合作社种粮食才有更高收益。”赤壁市新店镇大湖岭村村支书周光说,他抓住“非粮化”整治机会,将整理出的800多个小地块通过平整的方式,整理成一个连片1200多亩的大地块承包给了合作社。2023年收取地块租金36万多元,收获玉米144万斤。原来一年一亩产玉米1200斤,现在两季产3600多斤。农民还可以在合作社务工,增加收入。
仙桃市三伏潭镇李台村违规占用了615亩耕地建苗圃基地,收回后,当地政府利用高标准农田改造资金,将旱地改水田,原来只种一季的田地开启种植“油—稻—稻”模式,农民亩均增收1000元。
“随县准备把收回来的这些基本农田全部改造成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农田种粮食产量和收入都会有一个较大幅的增长。”刘伟自信满满地说。“耕地问题不能只算经济账,但一定要用好经济手段争取农民支持。”
“改好后我准备回村,把田包给合作社种粮食,自己在合作社里打工,收入也不低。”李宗海满意地说。
如何综合运用政策和市场手段来纠正耕地“非粮化”,让经营主体愿意种粮。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耕地保护,既要“晓之以义”,压实各地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又要“辅之以利”,综合运用政策、市场多种手段,完善农业价格和补贴政策,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让农民种粮多受益。
据透露,湖北已改造高标准农田5000余万亩,耕地质量提升0.5个等级以上,粮食生产能力亩均提高200斤左右。
夏日炎炎,随县草店镇却处处荫凉,是乡村休悠游的好去处。这里有一批名贵的风景树占用耕地,当地村民都希望把这些树留下来。
“这批树有几百亩,都是价值高的名贵树种。我们尊重老百姓的意见,多方努力,通过异地补划的办法,在整个随州市内找地,以高价收购已过丰产期的果园置换等手段,分批解决这一个难题”。随州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
“不能简单地拔苗砍树、平塘复耕,要最大限度地考虑农民的利益,不搞一刀切。”省自然资源厅主要负责人说,实施复垦复耕,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根据真实的情况适当给予经济补偿,还要留出一定过渡期。
咸宁市咸安区双溪桥镇毛祠村,复耕的3000多亩地一马平川,中间却有一小块桂花树,有2亩多的面积,村支书陈邦胜介绍,这块地属村民陈康所有,他不同意进行土地整理,只好这样放着。这块3000多亩的大田包给合作社种高粱直供茅台酒厂,效益不错,村里的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在合作社做事,大家收入噌噌噌直往上涨。陈康坐不住了,现在天天来找村委会,主动要求把他家的桂花树砍了复耕。
荆州市实施地块升级改造,分类处置、稳妥整改,找回耕地12.47万亩;黄冈以高标准农田改造、地力补贴为抓手,完成整改任务9.39万亩;襄阳市帮助外出务工农民在家门口找工作,让抛荒的8.9万亩复耕等。省自然资源厅透露,紧盯“首考”要求,在最大限度地考虑农民意愿和利益的前提下,湖北全力以赴找回流失耕地并做到复耕复垦。
纵观人类历史,工业化、城镇化带来了耕地问题的产生,我国正处在这个进程中,矛盾不可避免。
粮食安全是一个关系长远的宏观大局,而经济发展却往往是迫在眉捷的具体问题。到今年5月中旬,全省共批准建设用地7.78万亩。随着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的落地,全省建设用地需求持续上升。
“项目要落地,耕地更要守住。”省自然资源厅耕保处相关负责人说,依照国家占补平衡的要求,占多少补多少,红线不能逾越。省政府提出全省各地要注重挖潜后备资源,持续开展找地行动。
咸宁市咸安区双溪桥镇毛祠、三桥、郑良、李沛等几个村通过山上山下林耕互换,把山上耕地调整到山下,果树苗木尽量上山,将两万多亩农田集中连片耕作,增加耕地3000多亩。
全省多地科学开展林地、耕地空间置换,25度以上坡耕地有序退出,推进平原地区耕地集中连片整治。同时,大力提升耕地质量,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在改革开放的40多年中,一方面土地投入支撑了经济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用地供求矛盾突出。当城市象摊大饼一样快速扩张,优质的耕地就变成城市的一部分。
“用地大手大脚的时代已逝去了,湖北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双集中”发展,提倡建设紧凑型城市,就是走一条空间聚集发展的道路。”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毛中明说,人口大多分布在在大城市和都市圈,同时着力推进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发展,避免了乡村振兴的村村冒烟。引导农民向附近的小城镇居住,产业向县城和中心镇(村)集聚配置,这是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缓解城市蛮目扩张占用耕地引发矛盾的一种稳妥而长远的做法。